成授昌
记得几年前跟团去四川旅游,在一个服务区的草坪边上,停车休息,一个当地的导游伸手在草坪里折了一把野草,让大家闻闻味道,居然香气浓郁,个个传着闻香,爱不释手,追问导游才知道这是芸香草。我到草坪里找着看了,好像是丛生的,秆很细,花金黄色,叶为圆卵形,有的表面带着一些白粉,导游说下部有像木质的硬干,有地方又称芸香树。
(相关资料图)
后来我才知道芸香草于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时引入我国,已经有悠久的种植历史,现在芸香草大多产于川、甘、陕、贵、滇等地。芸香草不仅具有特殊的香味,而且还是一种可用的药材,有驱虫、驱风通经的作用,嚼之有辛辣和麻凉的感觉。
芸草之香,一下子就让我想到“书香”的话题。
“书香”一词就来源于芸草之香。原来古人为了防止蛀虫蠹鱼咬食书籍,便把芸香草夹置书中,使书不被虫咬。而书中清香之气,日久不散,打开书后,香气袭人,故此草深受读书人和藏书家的钟爱,对高雅的典籍赋予“书香”的美称,还把读书人家称为“书香门第”,后来“书香”都是指读书人的书卷气和文化气质,也由此世代流传,倡导勤奋读书和崇尚文化。我国著名的浙江宁波天一阁藏书楼,世代享有“无蛀书”的美誉,皆因该藏书楼每书都夹有芸香草之故。据说现在图书馆都开始使用一种特制的樟脑块,而有人告诉我,一些历史较久的图书馆大多仍用芸香草来保护珍贵的典籍,不知真假。
文献典籍中最早记载芸香草的是《礼记》,此书“月令”篇中说:“(仲冬之月)芸始生。”东汉经学家郑玄对此注曰:“芸,香草也。”晋人成公绥还写有一篇《芸香赋》,说芸香草“美芸香之修洁,禀阴阳之淑精”。
芸香辟蠹,成为古人保护书籍最简便易行的方法,也是一种颇含诗意的举动,因此它每每出现在诗人笔下。唐人常兖在《晚秋集贤院即事》中说:“墨润水文茧,香销蠹字鱼。”唐诗人姚合《偶题》中说:“迟日逍遥芸草长,圣朝清净谏臣闲。”另一位唐代诗人杨巨源《酬令狐员外直夜书怀见寄》则说:“芸香能护字,铅椠善呈书。”宋人梅尧臣《和刁太傅新墅十题 · 西斋》诗有:“请君架上添芸草,莫遣中间有蠹鱼。”诗人笔下的芸草情思,颇具趣味。
芸香草留香能力强、长年气味香飘,久存不散,有资料说广西植物研究所1936年制作的芸香草标本,至1950年对该标本评定,仍有清香,很为神奇。有人说芸香草的香气可维持三十多年,估计不虚。
“书香”之典因“芸香”而来, 所以“芸”也有了新的意义,除“芸人”指农人、“芸芸”指众多外,大凡与图书典籍有关的事物都冠以芸草之名,如“芸帙”“芸帐”“芸编”,都喻指书卷。“芸签”原指书信,后来也演绎为图书。“芸香吏”则指校书郎,大诗人白居易就曾做过这个官。官家藏书的地方则称为芸肩、芸署、芸台,宫廷中的藏书处称“芸扁”,掌管图书的官署秘书省称为“芸阁”“芸省”,一般人家的书房也经常储备芸草以驱虫,所以经常称书斋为“芸窗”。
公式相守,奋志诗书。”
说到“芸窗”就想起了林海音的《芸窗夜读》,这是林海音在台湾22年间文学创作和编辑心路的剪影集,包括了极为丰富的内容,有《城南旧事》《作客美国》《护生画集》《纯文学散文选集》,以及列入“纯文学丛书”中文化主题系列的《中国竹》《中国豆腐》《中国儿歌》《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等的前言后记。有《纯文学》月刊的发刊词和自己主编《联合报·联合副刊》的十年回忆录、有对一些作家的追怀、有对一些作家作品的推介和评论。《芸窗夜读》散发着浓郁的书香,应该是研究林海音创作道路和编辑历程所不可或缺的文本。
扬州新建了“文汇阁”据说收藏有很多典籍,不知用什么保持书香,会用芸香草吗?
作者简介:
扬州教育学院教授,研究文学教育,从事文学理论及语文教学论教学。有研究论著、散文集出版。
上一篇:健康中国 | 专家:感觉中暑了,“挺一挺”可能会要命-当前快讯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