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根勤
(资料图片)
张纶(962年-1036年),字公信,小字昌言,颍州汝阴(今安徽阜阳市)人。北宋大臣。
张纶从小有豪侠之气,不走寻常路,在地方上有一定名气。后来考进士不中,转为武职。在重文轻武的宋代,这是不得已的选择。
公元1000年春节,下级军官王均反叛朝廷,在益州称帝。张纶随益州知府平叛,展示出过人的军政才能与宽厚品德。
因为才能卓著,劳苦功高,张纶被朝廷委任为江淮制置发运副使。发运司唐代就有了,唐玄宗先天年间,就设置了发运机构,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淮南节度使高骈奏请将扬子院改为发运司,发运司的首长称为发运使。宋代的江淮制置发运司,位于真州子城(今扬州仪征)外东南隅。
张纶大胆改革盐税旧制,因地制宜增设“杭、秀、海三州”盐场,使食盐税扭亏为盈,当年食盐税增收数十万石。两年后,增加贡米八十万石。他疏通五条沟渠,将太湖疏导入海,当年就使得官府收到百姓交纳的田赋六十万。他拓宽河道,“以避覆舟之患”,又在漕河边加固巨石以稳固河堤。
宋天禧四年(1020年),张纶于高邮北沿湖筑堤100公里,并在湖堤上用巨石砌建了10座石闸,以供湖水涨溢时宣泄,此为大运河有西堤之始。
在泰州,张纶与范仲淹有了首次交集。
在同时代与身后,范仲淹都是整个宋代儒林最推崇的人物,苏东坡评价他“贤哉斯诣,轶后空前”,黄庭坚评价他“当时文武第一人”,朱熹评价他“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范仲淹一生,立德立功立言。其中的立功,是指军政,而政事中,水利至关重要。在江淮水利事业的建设上,他与张纶两位大贤有了深度的契合。
天禧五年,进士出身的范仲淹凭出色的政绩调任泰州西溪(今盐城东台)盐税官。西溪因濒临黄海,常年遭海潮倒灌。唐朝时,李承曾修筑一条长达一百五十里的大海堤,取名捍海堰。范仲淹到任后,见捍海堰因年久失修,多处溃决,海潮卤水淹没良田、毁坏盐灶,于是多次强烈请求张纶重修捍海堰。
张纶早有此意,与范仲淹不谋而合。他立即奏请朝廷任命范仲淹为兴化县令,全权负责重修捍海堰工程。朝臣中有人坚决反对,认为海潮生生不息,重修捍海堰后,必定导致积水成灾。张纶再次陈述利害:“海水涨潮时,十次中有九次海潮倒灌。捍海堰修好后,患涝灾的几率仅为十分之一。利益远远大于灾害,难道不该重修?”他三次奏请,“愿身自临役”,带头去做工。朝廷终于批准他“兼权知泰州”,调四万余夫修筑。
天圣三年(1025年),工程正在紧张有序进行时,范仲淹因母亲病故,辞官丁忧。张纶接替范仲淹,继续夜以继日施工。仅仅一个月时间,捍海堰重修工程顺利完工。泰州这片海潮卤水泛滥之地被“化为良田”,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仁政。
秋日丰收后,张纶宣布免除二千六百户人家拖欠的赋税。当地百姓感恩戴德,为他建造生祠,以表敬重和怀念。张纶、范仲淹与两淮都转运使胡令仪并称为“西溪三贤”,至今香火不绝。
后世在缅怀范仲淹造福江淮以及范公堤这一伟大工程时,都不会忘记张纶的仁德。
张纶富于谋略,且一贯“为人恕,喜施予”。他在泰州任职期间,押运漕粮的士兵冻饿交加,死者甚众,他流泪感叹:“这完全是有关部门的过错,有违朝廷的仁政啊!”他自掏腰包,购买千件短棉袄,送给那些困苦的士兵。
张纶从政期间,两次代表朝廷出使契丹。他严守外交礼仪,不卑不亢,成为宋廷的形象大使。之后,他调任秦州、瀛州和沧州。景祐三年(1036年),张纶在颍州知府任上病卒,享年75岁,可谓高寿。
在《宋史》中,张纶仅有700来字的记录。在热播电视剧《清平乐》的开篇中,他也出现在皇帝与太后的对话中,并未出镜,但这都不妨碍他成为名垂青史的优秀官员。
人民对所有关心民众疾苦的官员,都会发自内心热爱并尊崇。
范仲淹在《范文正公集》卷一的神道碑中,称赞张纶“发身如班定远,事边如马伏波,水利如邵南阳,食货如耿大农”,将他与古代的那些名将名臣相提并论。
因为人民的铭记,还有同僚、伟人范仲淹的歌颂,张纶也达到了不朽的境界。
作者简介:
生于兴化,求学扬州。文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资深媒体人、文史学者、作家。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