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度假
《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实施三年 久久为功办好“身边小事”-全球实时
来源: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时间: 2023-06-22 10:18:02

作者:宗志鹏

中国江苏网讯 6月1日,《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实施满三周年。三年努力下,苏州垃圾分类工作成效显著。目前,苏州已形成生活垃圾“投、收、运、处”闭环管理体系,全市5354个居民小区实现“三定一督”全覆盖;党政机关、学校、医院等公共机构及公共场所全面规范分类工作,投放准确率90%以上;全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40%,资源化利用率达85.3%……在住建部最近一轮垃圾分类工作考核评估中,苏州稳居大城市第一方阵前列。

三年时间,苏州垃圾分类的运行机制、硬件设施日趋完善,但由于部分居民分类意识和习惯没有完全养成,源头分类环节对标“高质量”这一要求还存在着一定差距。直面自身不足,苏州对该项工作发起更高追求,以“疏堵结合”为理念优化管理服务机制,持续巩固提升垃圾分类质效,让“新时尚”成为“好习惯”。


(资料图片)

服务更贴心

巧解“过时投放”难题

举措有效减轻居民垃圾分类的负担,让精准分类融入日常生活。

其中,苏州推出的“大件垃圾免费集中清运日”无疑是紧贴百姓需求,有效解决大件垃圾随处堆积丢弃的开创性之举。苏州将每月最后一个周日确定为大件垃圾免费集中清运日,居民通过电话或“苏周到”APP提前预约,就能享受收运服务。

坐在新沙发上,家住姑苏区的朱娴婷格外舒心。此前,朱娴婷想换掉家里的旧沙发,但由于拆解麻烦,运输成本也很高,这事就搁置着。得知苏州设置大件垃圾免费集中清运日后,她第一时间在网上进行预约,并与收运方敲定地址、时间、物件大小等信息。很快,收运工作人员来到小区,帮她搬离运走了老旧沙发。

管理更精细

摈弃“怕麻烦”心态

以更多优质服务,提高百姓垃圾分类的便捷性,营造起“人人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也要正视目前仍有少数人分类意识不强,还会做出随意倾倒、垃圾不分类的行为,这势必会影响垃圾分类的质效,甚至出现“回潮”。

在此情况下,加强管理力度、优化管理方式至关重要。“《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实施意味着垃圾分类进入法治阶段,每位公民都有责任和义务遵守和执行。”阎鸿泰说,面对因嫌麻烦、不愿分而屡次违反《条例》,且整改不到位的个人、单位,苏州城管局将“动真格”处罚,借助法律手段,对其进行督促约束,推动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转变。

今年3月,太仓市浮桥镇综合行政执法局执法人员在巡查时发现,龙江路北环路路口的垃圾桶旁有零散的垃圾,随即进行调查。经核实,当事人孙某在小区垃圾分类房关闭时段,将垃圾带出,随意丢弃在路边垃圾桶外。随后,执法人员找到孙某,对其作出罚款50元的行政处罚,并进行普法宣传。

作为一种惩戒手段,垃圾分类处罚需要讲究方式方法。坚持依法处置、文明执法的基础上,苏州建立县级市(区)、街道(镇)、社区、物业联动执法机制,采用视频监控、信息追溯等方式,实现联动取证,为开展处罚教育提供依据和判断,也以此使违法个人、单位深刻认识到自身的错误。

对违法行为进行严格处罚,还要不断发挥警示和威慑的作用,形成“垃圾必须分类”的正确导向。苏州城管部门加强典型案例的收集,在各平台进行公示曝光,利用新闻媒体对整治过程跟踪报道,展示小区整治成果,增强分类制度的权威性。今年,苏州针对居民小区垃圾分类宣传氛围弱化、过时投放增多、督导员职责淡化、分类准确率下降等突出问题,在全市范围选取“低分小区”,并建立整治清单。

当然,处罚不是目的,最终是要帮助居民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这就还需要开展更“接地气”、更加细致周到的宣传引导,使群众认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实现源头管控更得力、分类投放更准确、收运处置更规范,让垃圾分类工作取得更大实效。

免费对外开放的苏州市垃圾分类宣教体验中心,前不久入选2023年全国“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基地”名单,吸引大批市民游客前来参观“打卡”。在这里,居民不仅能通过墙面的展示板,学习垃圾分类知识,也能在手工艺术品展示区域感受垃圾“变废为宝”的过程,还可以交换自己的闲置物品,让资源得到更好地利用。

路径更多元

提升垃圾分类质效

上午9点,家住常熟琴川街道琴东雅苑的吴正江提着垃圾来到小区智能垃圾分类驿站,点击操作屏“刷脸”,选择“厨余垃圾”选项后,吴正江将垃圾倒入垃圾桶内,准备离开。这时,设备发出“疑似出现垃圾混投”的提示音,吴正江疑惑地探头朝里看去,发现其中存在无意间混入的餐巾纸、塑料袋后,立刻将其分拣出来,随后设备提示垃圾投放完成,并进行称重。

去年,琴东雅苑小区启用智能设备,通过配备触摸式操作屏、摄像头、智能开门系统、封闭式柜体,进行垃圾混投识别、自动称重、溢满报警、定时锁止,实现垃圾分类智能监管,成为常熟首个垃圾分类无人督导小区。

“智慧”垃圾桶是苏州探索垃圾分类数字化应用的生动写照。“5G、AI技术在垃圾源头投放环节叠加使用,带动了治理方式的改变,为垃圾分类加速迈入精细化、便捷化、智能化新阶段提供着支撑。”苏州市垃圾分类管理中心主任姚凤根说,智能督导不仅能为小区居民投放提供便利,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分类习惯,也有效解决人手不足、管理难以全面覆盖的问题,更为后续分类成效的评估提供可靠依据。

不仅限于源头投放,数字技术已融入苏州垃圾分类全过程,提升着分类工作效率的同时,也使垃圾分类管理更加科学精细。在苏州市垃圾分类综合管理平台,排列着基础数据中心、业务监管中心、分类监管中心、计量监管中心等五大模块,点击进入其中,各小区、公共场所、机构当日垃圾收集点位、种类、重量全面呈现;各运输车辆路线、监控实时更新;各终端处置机构的处理量、分出率、回收率等数据详细记录……数字赋能,构建起垃圾分类“智慧大脑”。

依托该平台,苏州纳入全市1.5万个投放点、8000余辆收运车辆、所有终端处理设施的基础信息,组建基础信息数据库,借助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实时监管分类情况、收运动态和设施运行状况,并通过数据查证、图表应用,分析分类准确率、各类垃圾占比、数据匹配度等情况,为提升垃圾分类质效提供数据辅助。

数字技术的运用,也让更多居民参与到垃圾分类的监督评价中。家住吴江区松陵街道吴模家园的邱云观每天早上散步晨练时,都会“绕”到垃圾分类清洁亭和各个楼道口,检查是否有随意丢弃的垃圾。偶然看到有垃圾丢在路边、绿化带,邱云观便拿起手机拍照,通过“江惠芬”垃圾分类公众监督小程序进行上报。吴江上线“江惠芬”垃圾分类公众监督小程序,鼓励市民群众对小区存在的乱扔垃圾包、垃圾不分类投放等问题进行上报。通过小程序,提交的问题将自动生成工单,推送至对应小区物业工作人员,以高效跟进处理。

《条例》实施三年,居民的知晓率、垃圾的分出率都稳步提升,但由于部分居民作息时间与垃圾投放时间错位,过时投放、乱扔垃圾等现象仍一定程度存在。

对此,苏州推动各区域板块根据小区实际情况,“一区一策”优化调整垃圾分类投放模式,既可以适当延长小区投放点时长,确保每天开放时间不少于4小时,也可以在此前早、晚两次开放清洁屋的基础上,逐步增设周末或中午投放时段,还能在范围较大、租户较多或居民需求强烈的小区设置“过时投放”点,并适当增加垃圾清运次数。

中午12点半,姑苏区阳光城花园小区垃圾分类收集亭正“开门营业”,窗口旁的牌子上清楚标注着“7点—9点”“12点—14点”“18点—21点”三个投放时段。吃过中饭的丁梅萍拎着一袋厨余垃圾,来到收集亭投放。“以前只能上午和晚上扔,中午做饭产生的垃圾堆在家里,天一热就容易有味道。”丁梅萍说,现在小区中午又新开了一个时段,大家既能把中午产生的垃圾扔掉,那些错过早上扔垃圾时段的居民也有地方扔,还是很方便的。

“垃圾分类事关千家万户,既是民生工作,也是民心工程,只有聚焦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满足他们最直接、最迫切的需求,才能让更多人自觉主动参与垃圾分类。”苏州市城市管理局副局长阎鸿泰说,苏州城管部门对各小区进行分析研判,梳理问题现状、找准症结所在,在坚持精准分类的前提下,以更优服务最大程度地为居民提供便利,让他们相对便捷轻松地完成垃圾分类投放。

秉承服务为民理念,苏州各地从细微处着手,在开展垃圾分类过程中探索推广多种服务举措,让居民垃圾投放更省心。安装“破袋器”,不仅干净卫生地完成垃圾拆袋投放,也减少分拣的工作量;建立“内投外运”模式,运输车辆在小区外部收运归集,避免小区内交通堵塞和噪音异味;上线小程序,为居民投放提供准确指导……这些

(苏州市城市管理局供图)

标签:

广告

X 关闭

广告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