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度假
每日播报!曾是日报特约通讯员 这趟“书报之旅” 他坚持近30年
来源: 扬州日报-扬州网     时间: 2023-06-07 10:19:56

沈玉琨。海蓉 摄


【资料图】

近日,记者在扬州市图书馆采访时,从期刊部主任朱静处了解到,有一位80多岁的老人天天来图书馆打卡读报,风雨无阻。朱静告诉记者,从她2014年调到期刊部工作起,几乎每天都能看到老人坐在那里认真读报的身影。在她介绍下,记者见到了这位老人。据老人介绍,他来图书馆看书读报已坚持了近30年。

少时家贫他曾获扬州中学清寒补助费

老人名叫沈玉琨,今年88岁。虽年逾八旬,头发花白,但他耳聪目明,精神矍铄,走起路来步履轻快,丝毫不见老态。沈玉琨说,或许是他当年在部队的经历,让他比平常人的体质硬朗些。

1936年,沈玉琨出生在上海,他的父亲是浙江人,母亲是扬州人。不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躲避纷飞的战火,他们一家辗转来到扬州。少年沈玉琨考上了扬州中学,在校期间,他热爱读书,学习刻苦,因成绩优异,经常得到学校颁发的清寒补助费。至今,他都记得当年在扬州中学学水利工程,因家境贫苦,连凑齐学费都成问题,更无力购买学习所需的量角器、丁字尺等文具,只能向同学借。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沈玉琨深知家里的难处。1951年,16岁的他积极报名参加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但由于此时实际年龄未满16周岁,他未获准上前线,而是被安排进入华东军区司令部下属的外语学校学习情报分析。1954年,沈玉琨转为空军。在十多年的军旅生涯中,他曾立过两次功。1969年,沈玉琨转业回到扬州,先后在四美酱品厂和商业局工作。上世纪70年代末,他被调入盐业公司工作直至退休。

读书看报 每天打卡图书馆坚持近30年

尽管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回忆起当年,一切仿佛历历在目。沈玉琨说,他少时好学,无奈家贫。进入部队后,学习之余,他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回地方后,工作繁忙,有时顾不上翻看报纸,不过后来,他还是拾起以前热爱阅读的习惯。退休后他坚持每天来图书馆看报读书,寒来暑往,风雨无阻,至今已近30年。

沈玉琨家住连运小区。每天午饭后,他便乘坐公交车前往位于文昌西路的图书馆。从连运小区坐车到图书馆需五十分钟,一点多钟,图书馆门卫便会见到他熟悉的身影。下午四点多,阅读完毕,他会放好报纸,收拾好物品,和工作人员打招呼后乘车回家,每天如此,雷打不动。时间久了,图书馆工作人员和他都处成了朋友,上至馆长下至保洁,看到他都亲切地招呼:“您来啦。”

朱静记得,上世纪90年代末她刚工作时便常在图书馆见到沈玉琨的身影,“那时图书馆还在国庆路新丰巷内,后来才搬至维扬路,直至如今的文昌西路,沈老也跟着我们,一路‘三迁’,可以说是图书馆的铁杆读者了。”她说,遇到中秋、春节等节日,沈老来图书馆时,还会给工作人员带点零食小吃。礼轻情意重,这也是沈老对他们的关心与认可,让大家感觉暖心又感动。

结缘新闻 老人曾做过本报特约通讯员

虽已耄耋之年,但沈玉琨一直关心时事和新闻,每天来图书馆的必修课就是翻阅当天的《扬州日报》和《扬州晚报》。看到6月2日《扬州日报》刊登的《彭永强:党报领我走上新闻路》一文,沈玉琨一下子打开了记忆的闸门。他想起当年自己在商业局工作时曾给报社提供材料,当时与他对接采访的是一位姓刘的女记者,他还成为了报社的一名特约通讯员,这在当时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后来,随着工作调动,他与报社联系少了,与刘记者也失去了联系,现在想来也是憾事。不过通过阅读《扬州日报》和《扬州晚报》,了解国家和扬州发生的大事小情,就像和老友唠嗑,多多少少也弥补了这种遗憾。

沈玉琨说,他出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成长在解放战争年代,经历过抗美援朝战争,深感眼下美好生活来之不易。现在每天看看书读读报,这样的晚年生活对他来说是最美的“夕阳红”。

“有这样热爱阅读的读者,也是图书馆的‘福气’。”朱静表示,希望年轻人能多向沈老学习,放下手机,拿起报纸书本,让阅读成为终身受益的健康生活方式。 记者 谈海蓉

标签:

广告

X 关闭

广告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