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度假
巨稻田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世界热点
来源: 扬州日报-扬州网     时间: 2023-06-06 09:08:51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三夏”时节,记者来到江都区郭村镇邠州村农谷生态专业合作社稻蛙养殖基地,只听到一行行绿油油的秧苗间传来此起彼伏的蛙鸣声。

“我们养的是美国青蛙,个头比较大,每只能长到八两到一斤;水稻是新引进的‘巨型稻’,成熟后秸秆有两米高!”跟随合作社理事长苏安明走在纵横交错的池塘间,种蛙塘、蝌蚪塘、商品蛙塘、秧苗塘,一个挨着一个。

苏安明告诉记者,以前从没接触过“稻蛙共养”。去年,在南京农业大学泰州研究院的帮助下,苏安明和同伴投资300万元,在本村承包30亩低产田,成立农谷生态专业合作社,尝试“稻蛙共养”新模式。

“现在小秧栽好了,就把小蝌蚪放进来,小蝌蚪的粪便成了稻的天然肥料,田间害虫又成了小蝌蚪成长过程中的最佳饵料。”苏安明介绍,种养全过程不施肥、不打药,生态循环,绿色生长。

去年是种养第一年,苏安明和同伴摸着石头过河,他们吃住在塘边,记录下种养的第一手资料。到了秋天,稻谷金黄、青蛙壮硕。收获后一算账,大家喜出望外——除去人工、种蛙、田地租金等成本,一亩田纯赚五六万元。

尝到甜头,大家信心更足了。今年基地首次引种“巨型稻”。“‘巨型稻’是新品种,理论亩产可达1000公斤以上,秆子像芦柴,稻穗像高粱。可以说,‘禾下乘凉’不是梦!”郭村镇农业农村局局长杨宝金介绍,目前扬州有两家引进种植“巨型稻”,郭村是江都区第一家。

“基地先实验示范,再应用推广,成熟了,就带动村民一起搞种养,共同致富。”苏安明指着办公室墙上的“金砖国际(稻蛙)实验示范基地”牌匾说,这种循环生态模式,因为不使用农药、化肥,大大提升稻谷和蛙的品质,蛙的肉质更鲜美,稻米口感也更加柔软清香,所以到了收获季,都是上海、南京的客户直接到塘口来收购,销售不用愁。

合作社尝试的“稻蛙共养”种养模式,实现一地两用、一水两养、一季双收,让低产田变成“致富田”,不仅促进农业增效,还带动了周边20多户村民增收。“过去只能在家种种地,现在到基地打工,一个月能挣2000多元,收入稳定,还能照顾家里,很开心!”正在田里插秧的村民蔡树华高兴地说。

“‘稻蛙共养’项目落地后,我们也向村民积极宣传共养模式,让‘稻+’成为生态种养的新样板。”在邠州村党总支书记周苏明眼里,这片稻蛙田不仅是一块“致富田”,未来还将成为一片“生态田”“观光田”。

通讯员 郜粉定 丁颖 记者 陈源浩

标签:

广告

X 关闭

广告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