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扬州网讯(记者 肖讷)“老渔翁,一钓竿,靠山涯,傍水湾,扁舟来往无牵绊”。近日,文津中学的运河思政课堂上,师生们化身演员,在讲台上唱起了扬剧,在场的学生们直呼“太精彩了”!
记者从该校了解到,为了让思政课有“知”更有“味”,文津中学各学科老师精心打造的沉浸式体验运河思政课程,打开了跨学科融合课堂的新模式,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
一节思政课、三位主讲老师,如今这已成为文津中学运河思政课的标配模式。此次运河思政课,文津中学三位老师选择以“板桥风骨,竹石皆道情”为主题,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开展运河思政教育。
为了增强课堂趣味性,三位老师在课堂上都强化了互动环节。美术老师徐延露带领学生细品题画诗,体会郑板桥笔下的竹子代表人坚贞不屈、正直无私等品格,字字句句,托物言志,意境深远;音乐老师汤文则领着学生将扬州方言和本土地方小调相结合,演唱《板桥道琴》中的选段。在每一遍的试唱练习中,让学生感受到扬剧的魅力以及道情词中郑板桥放旷闲逸、自我解脱的精神和态度。“通过郑板桥的诗书画以及他的为官经历,可以看出他在做人上宽容宽厚、留有余地,他还心系百姓、清正自守,有着超逸出世、逍遥自在的境界。”思政教师李源则综合多个方面总结了板桥的精神,将板桥精神和焦裕禄精神相结合,讲述了他们为官清廉、一心爱民的共性特征。
“形式是载体,有效的形式可引导学生们积极互动、思考、感悟。” 江苏省特级教师、扬州市名师工作室指导老师陈芳表示,这三位老师选择的课程内容都很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课堂以郑板桥为主线,汲取了诗词、戏曲、国画等多种艺术元素,使学生们在课堂中体会到独特的艺术魅力,“对运河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并不是原封不动地复制,而是选取和运河相关的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这样的融合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画竹、唱戏、走秀等,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上一篇:担忧核污染水影响 韩国5月日本海产品进口量下降三成_世界看点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