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度假
环球快资讯丨张信伟青春汗水洒向希望田野
来源: 扬州晚报-扬州网     时间: 2023-06-05 09:16:24

张信伟

9年前,退伍回到家乡仪征马集镇恒华村的张信伟,开启了他人生中一段新的征程——承包土地搞农业。自此,一颗致富的种子播种到了家乡的沃野里,生根发芽长大。


(资料图片)

“凡人”小传

张信伟:当兵八年,退伍后开启种地人生。

“凡人”自述

我相信,只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就有好日子过。

田野里,他总是“走路带风”

“你找张信伟啊?那边,走路带风的就是他。”

在恒华村张一组,邻居们形容“当过兵”的张信伟,总是喜欢用“走路带风”这句话。

确实,即使在高低不平的田间,张信伟的走路姿势,一看就与很多人不同,一看就让人想到军人的步伐。

“走习惯了,你让我叉着腰或者把手揣在兜里走,我还真不习惯。”张信伟说。

实际上,不仅“走路带风”,张信伟忙农活也“带着风”,又快又准又好。2020年马集镇举办机插秧比赛,张信伟在20名10组选手中“拔得头筹”,成为该镇的“种田能手”。

张信伟查看秧苗生长情况

原以为可以找一个地方坐下来采访,张信伟忙得一刻都停不下来,记者一个多小时的采访,都是在田野里紧追慢赶中进行。

“实在不好意思,最近这几天太忙,既要收小麦,又要插秧,不敢停。”张信伟带着歉意说,“你看现在都下午两点多了,我忙得连中午饭都还没吃。”

“农忙的时候,种田人就像一部机器,除非天黑看不见,不然不会停机。”张信伟最近的日程里,排得满满当当,什么时间开收割机,什么时间给秧苗灌水,什么时间机插秧,他都安排好了。

自己也没想到退伍后会种地

1987年出生的张信伟,这个出生于农家的青年,打小就能吃苦,也知道感恩。

张信伟10岁那年,家庭遭遇重大变故。他的父亲病故,随后母亲也因病走失,10岁的他成了孤儿。

失去双亲的张信伟,被大伯收养。在大伯的供养下,张信伟上到了高中;高中毕业后,他参了军,成为了一名军人。

8年的军旅岁月,张信伟得到了极大的锻炼。临近退伍时,对于未来的生活,虽然没有一个明确的计划,但“男儿当自强”的品质,让他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信心满满的张信伟,连他自己也没想到,他会和土地打交道,“退伍前,有一个战友说要回家种地,我当时没想到自己也会选择种地。”

回到家乡后,张信伟当过修路工人,“能挣钱,但我总觉得这不是个长远的事儿,而且修路整天在工地上,也顾不了家。”

又要能挣钱养家,又要能顾家,究竟可以做什么呢?张信伟前思后想的答案是“当农民”,“其实也不知道种田到底能不能挣钱,当时想的就是先干起来再说。”

承包农田,开启他的种地人生

马集镇恒华村,地多丘陵,但这里距离长江比较近,灌溉条件较好,过去就是以水稻种植为主。

虽然出生在农家,但在张信伟的记忆中,很少有从事农活的记忆,就记得小时候提着袋子在田里捡过稻穗,“大伯家都很疼我,只让我好好上学。”

也就是说,在决定从事种地这个工作前,张信伟充其量也只是一个“庄稼学把手”,“看过插秧,知道是怎么回事。”

2014年,张信伟从生产队承包了100多亩农田,正式开启了他的种地人生。最初,张信伟是一边种一边跟人学,看见人家忙什么他就学着做什么。

虽然有家里老一辈人的指点,但“经验值”几乎为零的他,在上手的第一年还是吃了一点亏,“秧苗没弄好,长得有一点稀。”

不过,那一年的天气帮了忙,“那一年风调雨顺,加上后期田间的肥水管理得比较到位,没有造成什么不好的后果。”

“庄稼不会骗人,人也骗不了庄稼。”张信伟说,“小麦返青了,你就要除草,就要防治病虫害,你不防治,那小麦就会减产。”

不懂就问,不懂就学。张信伟的口袋里,常常装着一支笔和一本笔记本,记录内容有各种生产资料、天气气候、田间土壤状况、农作物长势情况等。

购置农机,农业服务一条龙

除了种地,张信伟其实还看准了农机服务。那时,扬州各地都在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但很多小户因为田地少,并不会购买农机,张信伟所在的生产队,情况也是如此。

于是,张信伟购买了旋耕机、插秧机、收割机等,“不仅可以节省自己种地的成本,还可以通过提供农机服务来挣钱。”

“以种水稻为例,机械耕耙、插秧、收割等一整套流程下来,一亩地要花300多块钱。”张信伟算了一笔账,如果这些都自己来操作,只需要不到150元,“也就是说,我自己种地一亩可以节省150元,而帮别人种地一亩又可以挣150元。”

承包种植的第一年,张信伟就挣钱了,这让他尝到了甜头,也有了更多底气,承包的地也越来越多。

“天有不测风云”,小麦和水稻的种植受天气影响较大,在收割期更是如此。为了减小天气对小麦和水稻收割的影响,2017年他建了一个烘干中心,“即使收割期小麦或稻谷含水量较高,也能快速烘干,保证‘颗粒归仓’。”

同样,一些种植环节的改进也能带来效益。2021年,张信伟购置了4.9万多张软硬秧盘,这种秧盘的制作材料更加高端,相比传统秧盘不仅更耐用,而且秧苗的根长得更好,更适宜机插秧作业,“这一环节,就可以减少开支增加效益。”

现在,张信伟的农业服务,已实现翻耕、插秧、植保、收割、烘干“一条龙”。

科学种田才能真的“种出钱”

“种田,不是多施肥多撒药就会多产粮食。”多年的边学边种,让张信伟相信,科学种田才能真的“种出钱”。

怎么才算是“科学种田”?张信伟总结了一个词语,那就是“绿色种植”。

张信伟的绿色种植包含的内容很多,最为核心的就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比如我在田里种苕子草,这种草可以固氮,而且腐烂后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再种农作物时就可以少施肥了。我会关注市农业农村局发布的病虫测报,根据测报信息制定防治方法。”

“绿色种植”让张信伟收到了订单,一种业单位与他合作,他家承包的农田种出来的小麦可制作成良种,他家的田也由粮食田变成了良种田,“每斤麦子在市场价的基础上可以多卖5分钱。”

牵挂田里的事

2022年,马集镇对恒华村等村的农田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借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东风,张信伟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承包地,在原来200亩承包地的基础上,增加到了800亩。

对于张信伟来说,这是又一次的挑战,“现在明显更忙了,以前200亩地,我去看一下作物长势,一个小时就够了,现在就要半天了。”

“从现在算起,前前后后忙40天,肯定只少不多。”张信伟说,即使是机械化作业,可能都忙不过来,还需要“喊工”。

“小麦出苗了,入冬了,我可以歇一段。等开春了,小麦返青了,就开始忙了,这一忙,忙得就停不下来了。”张信伟说,小麦施肥、除草、防病虫、收割;水稻育秧、农田翻耕、插秧、施肥、防病虫……有做不完的事儿。

对话

种田虽苦却乐

记者:现在种田虽然实现了机械化,但依然很辛苦,你有想过要去做其他事情吗?

张信伟:种田确实还是比较辛苦的,我今年36岁,但头发已经白了许多了,可以说两鬓斑白了,相比同龄人老了许多。

种田其实并不像人们想的那样,机械化了,人就轻松了。对于我们这样的种田大户来说,有机器后体力活儿不见得就少了,比如肥料,那么多肥料你要一袋一袋搬到机器上去,忙起来的时候,连饭都顾不上吃。

对我们靠种田赚钱的大户来说,不光体力活,更主要的是压力大,承包这么多地,很多事情都要牵肠挂肚,比如去年夏季的高温干旱,我们要抗旱,天天泵水灌溉,几乎天天都是从天没亮忙到天黑。

虽然很忙很辛苦,但我对农业充满了信心,国家有好的惠农政策,像去年就扶持我新建了一个1000多平方米的农业生产库房,解决了农业机械露天摆放和麦子稻谷无仓库储藏的问题,还有很多的农技人员下来指导,随时帮助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统筹 朱广盛记者 向家富 文/图

标签:

广告

X 关闭

广告

X 关闭